媒体人如何和AI“聊创意”

AI ,不止是个“工具”。

尤其是在需要“想点子”的时候,我发现,如果用对方法,它简直可以变成一个知识渊博、思路开阔,还特别“听话”的创意伙伴。是的,你没听错,一个可以陪你进行头脑风暴的“外脑”。

这感觉有点奇妙,对吧?我们这些做媒体、搞内容的人,总是面临着创意的枯竭和“下一个爆款在哪”的灵魂拷问。有时候,感觉就像对着一面白墙,怎么也敲不出回响。这时候,我开始尝试把 AI 拉进我的“作战室”,不只是让它写稿、画图,而是正儿八经地,和它一起“聊创意”。

效果嘛,还真挺惊喜。当然,前提是你得知道怎么“聊”。它不像和同事开脑暴会那样,能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你需要给它更清晰的引导,同时也要给它足够的“放飞”空间。今天,我就想跟你分享一下,我是怎么把 AI 这个“策略师”或者说“创意火花机”用起来,尤其是在媒体内容策划这些场景下,碰撞出一些新想法的。

第一步:创造一个“有边界,但鼓励撒野”的聊天氛围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很重要。就像我们开策划会,总得先定个主题,比如,“我们要为新的青年文化播客想点子”,这就是边界。但紧接着,我会告诉 AI:“嘿,放开想,别被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东西框住,给我来点新鲜的、有深度的、甚至是有点‘野’的想法,不用担心现在能不能落地,咱们先发散。”

我还会给它设定一个“角色”,这招特别好用。比如,我会说:“你现在是一位洞察力敏锐的 Z 世代文化研究员,同时也是个爆款内容策划人,咱们来聊聊这个青年播客……” 这样一来,AI 的回答往往会更聚焦,也更符合我们想要的专业视角和语境。

第二步:用“好问题”像种子一样,引爆它的联想力

直接问 AI “播客该做什么主题?”通常得到的答案会比较干巴。我发现,更有用的是问一些开放性的、“引导式”的问题,像往池塘里扔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

比如,我会问:

  • “提到‘青年文化’,你脑子里会冒出哪些关键词、现象、或者他们普遍关心甚至焦虑的话题?”(这是在帮它建立基础联想)
  • “现在短视频、直播这么火,咱们的播客能不能跟这些形式结合,搞点跨界的新玩法?”(引导它思考技术和形式创新)
  • “假设预算和资源都不是问题,你会怎么设计一个‘炸裂’的播客内容或者互动体验?”(这是在鼓励它突破限制,给点理想化的猛料)
  • “放眼全球,有没有哪些成功的青年媒体或播客,它们的选题、讲故事的方式或者社群玩法,是我们可以偷偷师的?”(向外部成功案例取经)
  • “我们总说‘用户共创’、‘社群归属感’,具体到播客上,怎么才能让听众不只是听,还能真正参与进来,感觉这是‘我们’的节目?”(推动理念落地)
  • “站在主播或者编辑的角度,怎么能让他们更轻松地产出好内容?比如选题会怎么开更高效?素材库怎么共享?”(关照执行者的痛点)

你看,这些问题都不是寻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打开一个个思考的入口,让 AI 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可能性。

第三步:引导它从“不同维度”看问题,让思路更立体

有时候,一个好的想法需要从不同侧面去打磨。我会引导 AI 从不同的维度来提供建议,比如:

  • “我们既需要深度访谈,也想要轻松闲聊,这两个方向分别可以有哪些选题?”
  • “是死磕一个垂直领域,还是尝试一些跨界话题的碰撞更能吸引人?”
  • “除了线上传播,我们能搞点啥线下活动,把社群做起来?”
  • “快速跟进热点重要,还是做一些能反复听的常青内容更有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 AI 思考得更全面,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

第四步:拥抱“不靠谱”的想法,然后我们来“精加工”

头脑风暴初期,最忌讳的就是自我设限。我会明确告诉 AI:“欢迎借鉴其他领域的思路,比如游戏设计、心理学实验啥的,或者挑战一下我们媒体的常规做法。” 这时候出来的想法,有些可能乍一看“不靠谱”,但往往藏着金矿。

当然,AI 毕竟不是真人,它给出的海量想法需要我们自己来筛选。结合我们的媒体定位、目标受众、伦理底线、成本预算等等,把那些真正有价值、可落地的想法捞出来。

对于那些特别有启发性,但暂时条件不成熟的“超前”想法,我会追问 AI:“这个点子很棒,但我们现在可能做不到这么复杂。能不能把它简化一下,或者设计一个‘轻量版’的试点方案?” 这种“转化”和“改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再创造。

第五步:玩转“要素组合”和“属性叠加”

这也是一个挺有趣的方法。我会扔给 AI 几个核心要素,比如“深度故事挖掘”、“听众实时连线”、“嘉宾跨界”、“UGC 征集”、“数据可视化”,然后让它像玩乐高一样,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看看能不能拼出新的节目形态或互动机制。

或者,针对一个已有的想法,比如“邀请专家访谈”,我会让 AI 给它“加点料”:“怎么能让专家访谈更有趣?加入听众提问?搞个快问快答挑战?或者用 VR 技术整个场景化访谈?” 通过叠加新的属性,往往能让一个普通的想法变得闪闪发光。

最后,别忘了,这是一场“对话”,需要流动和迭代

跟 AI 头脑风暴,不是下指令然后等结果那么简单。你需要不断地给它反馈:“嗯,这个角度不错,能再具体说说吗?”“那个玩法好像有点风险,我们换个思路?” 还要不断追问,让对话像流水一样持续下去。

有时候,AI 的联想可能会“跑偏”,聊到一些更宏观的行业趋势或者挑战。这时别急着打断,或许里面就有值得思考的深层问题。适当探讨一下,再把它拉回到我们当前能具体操作的层面上来。

聊到一定阶段,我会让 AI 做个“小结”,把前面讨论出的重点方向、创新玩法归纳一下,这样思路就更清晰了,也方便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整理和落地。

写在最后

对我来说,把 AI 当作头脑风暴的伙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和近乎无限的知识储备,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式,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它像一个不知疲倦、想象力丰富的助理,为我们提供海量的“原材料”。

当然,最终的判断、筛选、决策,以及赋予内容灵魂和温度的,还得是我们自己。AI 的广度加上人的深度、直觉和价值观,这或许才是未来内容创作更有意思的地方。

那么,你和 AI 有过哪些有趣的头脑风暴经历吗?或者你有什么独特的“调教”AI 进行创意思考的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一起交流!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