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生成时代新闻价值引领的机制重构——基于城市新闻网媒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重构新闻生产范式为切入点,通过对全国55家城市新闻网媒的系统调研,探讨智能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65.45%的机构已部署AIGC系统,技术应用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仅21.82%的机构建立专门的质量标准,5.45%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凸显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结构性失衡。基于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三维一体"的价值引领理论框架:以价值认知为基础构建智能生成的规范体系,以价值赋能为核心实现技术与价值的深度融合,以价值评价为保障确保框架的有效运行。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4C"人机协作模式,包含协同(Collaboration)、控制(Control)、创造(Creativity)和培养(Cultivation)四个要素,实现了技术效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研究不仅拓展了智能传播理论的新维度,也为新闻媒体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路径。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从组织重构、行业协同和人才赋能三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城市新闻网媒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社会效益和技术效能的统一。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城市新闻网媒;价值引领;智能传播;人机协作
引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在根本性地重构新闻生产范式[1]。这一技术革新不仅转变了新闻生产工具的性质,更促使学界深入反思新闻工作的本质内涵[2]。尤其是自ChatGPT问世以来,AIGC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呈现指数级增长[3],使其迅速从实验性工具跃升为核心生产要素。
本研究对55家城市新闻网媒的调查揭示:六成以上机构已启用AIGC,近三成正在规划部署,绝大多数机构计划加大相关投入。然而,在技术赋能过程中,新闻机构普遍面临导向把控的挑战。调研表明,大多数机构对内容真实性表达担忧,同时在构建价值引导机制时遇到困难,凸显了技术应用与价值导向的结构性矛盾。
学界对AIGC与新闻工作关系的探讨已形成多维度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党和国家对新技术发展的舆论影响给予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做大做强主流舆论[4]。这一重要指示为新闻媒体运用智能技术确立了根本遵循。研究表明,AI对新闻实践产生了系统性影响,尤其在效率提升与价值引领的辩证关系方面[5]。同时,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亟需重构,以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6]。
国内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三个递进层次的理论脉络:首先,从技术特征入手,解析智能生成对新闻生产的作用机制,揭示技术变革的本质特征[7];其次,聚焦新闻从业者的角色重构,探讨专业能力的重新定位,反映实践变革的深层诉求[8];最后,致力于构建规范体系,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体现价值规范的根本要求[9]。这种多层次的理论架构为深入理解AIGC与新闻工作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系统视角。
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明显的理论局限:或偏重技术应用而忽视价值思考,或强调规范要求而淡化实践路径。特别是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尚未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如何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有机融入技术应用全过程?如何在保持技术创新活力的同时确保价值引领的有效性?如何构建技术应用与价值导向的协同机制?
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提出"价值引领"理念,试图在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这这对看似对立的维度之间架设理论桥梁。这一理念超越了技术与价值的简单整合,主张将价值导向系统性嵌入智能生成的各个环节。通过建构科学的制度框架和优化的工作流程,确保主流价值在生成、审核和应用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设计
在生成式智能重塑新闻生产的技术变革中,价值引领与专业水平的提升已成为新闻业转型的核心命题[11]。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多维度实证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价值引领导向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本研究以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遵循,同时整合技术哲学视角,构建"价值引领"的理论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11]的重要论述,为智能时代新闻价值观的重构提供了根本指引。在技术哲学维度,唐·伊德(Don Ihde)在《技术与生活世界》(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1990)中提出的"人-技术-世界"关系框架,揭示了技术作为中介系统在塑造人类认知和价值判断方面的深层作用[12]。这一理论洞见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智能技术与新闻价值的关系:技术不仅是新闻生产的工具性载体,更是主流价值传播的实践平台,其本身就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框架。
据此,本研究将“价值引领"界定为:在AIGC赋能的新闻生产体系中,通过技术架构重塑、流程体系优化和评价标准创新,将党的新闻工作要求转化为可实践、可评估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新闻生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这一定义包含三个互联互通的维度:
首先是价值认知(Value Recognition),建立于AIGC系统设计和训练阶段,将新闻工作要求转化为技术参数和系统规则,通过导向把关机制的系统化嵌入、内容审核标准的技术化转译以及真实性验证的智能化实现。
其次是价值赋能(Value Empowerment),构建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动态价值引导机制,包括人机协作审核体系的建立、智能化内容把关工具的开发以及基于正确导向的优化机制的构建。
第三是价值评价(Value Evaluation),形成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估体系,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舆论效果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在研究方法设计上,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实证分析。在定量研究方面,研究团队于2024年9-10月对全国55家城市新闻网媒开展系统调研。样本涵盖省级(14.55%)、副省级(29.09%)和地市级(54.55%)新闻网站,受访对象包括技术负责人(29.09%)、内容部门负责人(41.82%)和业务部门负责人(12.73%)。调查内容涵盖AI应用现状、质量控制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核心维度。在定性研究层面,我们选取5家具有典型创新实践的媒体机构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与管理层、技术主管和一线采编人员的深入访谈,系统剖析价值引领理念的实践路径。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构建价值引领导向的生成式新闻生产理论框架,深化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新闻工作实践要求,创新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分析范式等方面。实践价值则在于基于实证数据揭示价值引领机制的构建路径,为媒体机构转型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并在人机协作创新模式方面提供有益探索。这一理论探索和实践思考,不仅对于城市新闻网媒的转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也为整个新闻业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二、智能生成时代新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生成式智能技术正在重构城市新闻网媒的生产模式与价值体系[13]。实证研究揭示,这一变革既彰显技术创新的积极成效,也凸显价值引领的深层困境。
(一)、技术应用现状与价值取向
实证数据呈现出技术应用与价值导向失衡的态势。65.45%的机构已部署生成式智能系统,27.27%正在制定实施方案,超过85%计划扩大投入。在应用领域选择上,媒体机构倾向于在天气预报、财经数据和体育赛事等结构化内容领域展开实践。这种应用倾向虽体现创新意识,却也反映出价值引领的薄弱环节。
典型案例分析显示,部分媒体机构正在推进全方位智能应用探索。佛山新闻网整合开发的"飞鸿AI"系列应用和苏州广电总台自主研发的星云门户平台,均实现了智能技术的系统化应用。洛阳网则通过AI辅助翻译系统建设八语种虚拟主播,打造智能化国际传播矩阵,探索"借网出海"新路径。然而,伴随技术应用的快速推进,内容把关机制建设明显滞后:仅21.82%的机构建立专门的质量标准,5.45%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这一现象印证了受访者的共识:智能技术终究是辅助工具,新闻专业把关不可或缺。
(二)、价值引领的系统性挑战
研究发现,智能技术应用对新闻工作带来三个维度的深层挑战:导向把控、真实性保障和创新表达。在导向把控方面,仅10%的机构在生成环节嵌入导向审核参数,凸显了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结构性失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正确导向[11],这一重要论述为智能技术变革中的价值坚守指明了方向。
在真实性保障层面,96.36%的机构仍以传统人工审核为主,这种单一模式在内容量激增背景下面临可持续性挑战。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城市新闻网媒已开始构建多层次内容审核机制,整合源头验证、智能辅助和人工复核等环节。在创新表达维度,智能生成内容普遍存在"模式化"倾向,亟需探索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
(三)、创新实践的模式突破
调研揭示,城市新闻网媒正在探索将价值引领融入技术创新的系统化路径。72.73%的机构在内容生产环节部署智能系统,27.27%实现自主研发。媒体创新实践呈现出三个维度的突破:
首先是技术创新与价值融合。温州新闻网自主研发的AI工具箱"初稿"和"台风AI助手",将智能技术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其"瓯韵AI调"栏目创新性地融合本地新闻与AI音乐创作,开创了富有特色的智能创作模式。贵阳网的"AI景区明信片"栏目和泉州网的"AI视频"系列,同样展现了技术应用与地方文化的创新融合。
其次是内容把关机制的创新。调研显示,96.36%的机构建立人工审核制度,41.82%采用AI辅助核查工具,38.18%实现可信数据源集成。这种多层次的审核体系,有效保障了内容质量和价值导向。
第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面对采编人员AI应用能力普遍偏低的现状(56.36%的机构熟练使用比例在10%以下),各机构积极探索"双向赋能"模式。81.82%开展基础培训,74.55%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温州新闻网通过"AI视频共学营"、“AI职场写作课程"等创新项目,并与高校共建培训平台,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价值引领必须贯穿于技术应用的全过程。正如调研反映,技术创新与专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城市新闻网媒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三、价值引领:生成式智能时代新闻工作的理论重构
基于实证调研,本研究提出价值引领理论框架,试图为解决技术创新与价值坚守的张力提供新思路。调研显示,近八成媒体机构对技术可靠性表示忧虑,七成对新闻真实性验证心存疑虑。这种普遍存在的担忧,凸显出构建系统化价值引领框架的迫切性。
(一)、构建"三维一体"的价值引领框架
生成式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亟需构建系统化的价值引领机制。基于对标杆媒体的深入调研,本研究提出"三维一体"的价值引领理论框架:以价值认知为基础构建智能生成的规范体系,以价值赋能为核心实现技术与价值的深度融合,以价值评价为保障确保框架的有效运行。这一框架突破了传统的技术约束思维,实现了价值引领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认知维度,研究发现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已初步形成可资借鉴的制度范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媒体人工智能使用规范[14]确立了价值导向的首要地位;新华网、人民日报社等机构通过开发智能检测系统,探索构建规范化、智能化的内容审核机制[15],则为制度化建设提供了系统路径。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对新闻本质的把握,更开创了智能时代价值引领的新模式。
价值赋能维度通过"4C"人机协作模式(见图1)实现价值导向的深度植入。该模式包含协同(Collaboration)、控制(Control)、创造(Creativity)和培养(Cultivation)四个要素,构建了技术效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机制。在此框架下,智能技术主要服务于数据处理和内容生成,而人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价值判断和创意表达等核心环节。实证研究表明,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价值传递的准确性。
图1 生成式智能新闻生产的"4C"人机协作模式
注:该模式包含四个核心维度:协同(Collaboration):实现人机优势互补,建立系统化分工协作机制;控制(Control):确保导向把控,建立多层次质量管理体系;创造(Creativity):深化创意表达,提升内容生产的思维深度;培养(Cultivation):持续提升能力,优化人机协作效能。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建智能时代新闻生产的协作新范式。(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价值评价维度建立了"三环相扣"的质量控制体系(见图2)。通过技术环、流程环和管理环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从技术支撑到价值保障的全程管控。技术环确保基础架构的可靠性,流程环保证价值导向的落实,管理环则统筹制度建设与创新生态的构建。部分城市新闻网媒的实践为该模式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验证。
图2 生成式智能新闻生产的"三环相扣"质量控制体系
注:该体系构建了技术、流程、管理三个互嵌式质量控制环节。其中,技术环是基础支撑,负责智能算法优化与数据质量治理;流程环是运行保障,实现内容生产全流程监控与价值导向把关;管理环是顶层设计,统筹制度规范建设与创新生态营造。三环优势互补、层层递进,形成智能新闻生产的立体化质量控制机制。(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二)、价值引领体系的理论重构
生成式智能技术重塑新闻生产范式的过程中,价值引领体系的重构成为关键命题。实证研究显示,这一重构过程体现为价值内涵、实践标准和评估机制三个维度的系统性创新。
1、核心价值的重塑与融合
智能时代的新闻价值体系需要实现传统理念与技术创新的深度整合。研究发现,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强化价值实现的系统工程。界面财联社构建的"三位一体"真实性保障机制提供了典型范例:通过数据源验证、内容核查、人工复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技术赋能与价值坚守的统一[16]。正如一位资深编辑所言:“技术创新应成为价值引领的有力支撑”。这种创新实践为新时代价值体系的重构提供了理论启示。
2、实践标准的系统创新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媒体机构已经意识到建立新型内容标准的重要性。这一标准体系呈现出三个特征:技术适应性、价值引领性和应用灵活性。以澎湃新闻为例,其建立的多形态内容智能审核标准,通过分级分类的质检机制,实现了标准体系从单一静态向多元动态的转变。这种创新不仅回应了技术变革的需求,更体现了价值引领的制度化努力。
3、评价机制的多维创新
面对智能生成的特殊性,研究构建了三维度的评价框架:价值实现度、传播影响力和技术创新性。这一框架突破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实现了评估体系的创新性重构。部分媒体机构已开始实践这一框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流程、多维度的系统评估,为价值引领提供了科学保障。
研究发现,这种多维度重构体现了价值引领的创新性发展。虽然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不变,但实现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通过系统性重构,价值引领体系形成了新的理论图景:核心价值实现了技术赋能,实践标准体现了创新活力,评价体系确保了科学导向。这不仅保障了价值引领的延续性,更推动了其在智能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三)、人机协作机制的系统优化
实证研究表明,价值引领理念的有效落实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机协作体系。调研揭示当前协作机制存在三个方面的结构性缺陷:协作框架的系统性不足,流程设计的科学性欠缺,以及智能支持工具的匮乏。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构建了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型,通过基础技术能力、价值整合能力和创新引领能力三个层次的递进,形成系统化的发展路径。
1、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
调研数据显示,70.91%的媒体机构面临人才短缺困境,这一问题在深度访谈中被普遍提及。研究发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技术-价值融合"的培养体系。具体包括:提升采编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强化技术人员的专业价值意识,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制度保障机制的系统构建
研究发现,仅5.45%的机构建立了智能应用的制度规范,这种制度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协作效能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研究提出三维度的制度创新框架:
1. 组织维度:构建以人为主导的协同机制,实现技术团队与采编团队的有机融合;
2. 流程维度:重构新闻生产链条,明确价值把关节点;
3. 管理维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协作质量提升。
3、协作模式的创新发展
基于深度访谈的质性分析,研究提出人机协作的创新范式应具备三个核心特征:
1. 主体性:确保人在价值判断环节的主导地位;
2. 系统性:实现价值引领对内容生产全流程的渗透;
3. 创新性:持续探索协作模式的优化路径。
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创新型协作机制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强化了价值引领效果。如一位资深总编辑所言:“技术应成为价值的承载者和放大器”。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协作模式,为城市新闻网媒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55家城市新闻网媒的系统调研,揭示了生成式智能时代新闻生产的深刻变革,发现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张力可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得到化解。研究不仅拓展了智能传播理论的新维度,也为新闻媒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实证研究揭示了三个层面的重要发现:首先,城市新闻网媒普遍展现出对智能技术的积极态度,但在制度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呈现"重技术、轻机制"的结构性失衡。其次,价值引领机制的缺失成为转型过程中的深层挑战,多数机构对技术可靠性和内容真实性的担忧反映了建立系统化价值引领框架的迫切性。再次,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创新实践,验证了"三维一体"价值引领框架的可行性,表明通过系统化设计可以实现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基于研究发现,我们就城市新闻网媒的智能化转型提出三点建议:
1. 组织重构 建立价值引领型组织架构,将正确导向要求嵌入技术应用全流程。具体包括完善治理结构、优化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机制等系统性改革。
2. 行业协同 加快制定智能生成内容的质量规范,建立经验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
3. 人才赋能 系统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全媒体人才队伍。通过"双向赋能"模式,在提升采编人员技术素养的同时,强化技术人员的价值意识。
智能化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把握节奏。关键是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社会效益和技术效能的统一。正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言:“智能技术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关键是要让它真正服务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统一起来的思维方式,值得整个新闻界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
注:AI工具使用说明 :本文采用了人工智能工具作为辅助手段:在研究构思阶段用于拓展思路和观点碰撞,在写作过程中辅助数据分析和文字规范,在文献梳理环节协助整理和归纳。所有结论均由作者本人基于实证研究独立判断,AI工具仅作为提升研究效率的辅助性工具。
参考文献:
[1] 唐铮,林子璐.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业:赋能、风险与前瞻[J]. 新闻与写作,2023(11):97-104. DOI:10.3969/j.issn.1002-2295.2023.11.012.
[2] 刘欣,蒋雪颖. 溯源与突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的本体转向与治理路径[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4):120-128. DOI:10.19525/j.issn1008-407x.2024.04.013.
[3]陈昌凤.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实务赋能、理念挑战与角色重塑[J].新闻界,2023,(06):4-12.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30614.001.
习近平谈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N/OL].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4] 2018-08-22[2024-03-06].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822/c164113-30242991.html.
[5] 郑珊珊.人工智能给主流媒体带来全方位变革[J].人民论坛,2020,(35):87-89.
[6] 刘德华. 智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能力重构[J]. 中国报业,2024(5):210-211.
[7]邓慧莹,胡梦艳.技术与伦理的博弈:人工智能生成潮下的新闻业[J].新媒体研究,2024,10(05):1-4+15.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4.05.002.
[8]傅一晟.人工智能视域下记者角色的嬗变与升级[J].新闻传播,2020,(21):76-77.
[9]吕璐.AIGC模式下新闻伦理之困与思——以ChatGPT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3,9(18):64-67.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3.18.019.
[10]郭全中,袁柏林.AI能力新突破下的AIGC:内容生产新范式[J].青年记者,2023,(13):66-69.DOI:10.15997/j.cnki.qnjz.2023.13.024.
[11]人民网.总书记新闻舆论金句——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保证[N/OL].求是网,2019-09-02[2024-03-06].http://www.qstheory.cn/2019-09/02/c_1124950551.htm.
[12] Ihde D.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earth[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72-123.
[13]喻国明,滕文强,武迪.价值对齐:AIGC时代人机信任传播模式的构建路径[J].教育传媒研究,2023,(06):66-71.DOI:10.19400/j.cnki.cn10-1407/g2.2023.06.009.
[14]南方网:《首个媒体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出台!总台<规范>规范了啥?》,2023年12月20日,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7abe7ab75a.shtml
[15]殷乐, 戴睿敏. 加强智能时代的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N/OL].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1-29[2024-03-06]. 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311/t20231129_5699717.shtml.
[16]李芸.以“精新”改革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J].新闻战线,2024,(19):7-10. [4]